在道回村的第二天,实践小队走了半个小时的上坡路之后,到了村西,一个建在高台上的平房群落映入眼帘,到达了目的地见到李迎喜的家人。李迎喜跟村子里的很多孩子一样,是领养来的孩子,他没有父亲,家庭拮据,是由母亲和叔叔一手辛苦带大的。他生来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,实践小队这些“陌生人”和他说话时,李迎喜总是低着眼帘把两手藏于背后。他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,而这些看似的冷漠只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害羞罢了。
当实践队员面对迎喜的害羞而不知所措时,李迎喜招呼我们进了屋,并不声不响的为我们搬过来了三个板凳。这时,李迎喜的叔叔从屋后的塑料棚中走进屋来,热情的脸庞上带着真诚的微笑,表达着对实践队员的欢迎;手上带着刚刚劳动时粘到的泥土,展现出其身为山民的本分。在与叔叔的聊天中,实践队员了解到,每年在实践小队组织暑期活动时,李迎喜都会来到学校,但是今年可能由于害羞的原因,没能来到。同时还了解到,实践小队所在的小学只有一、二年级;而念三年级的李迎喜,只能远去村东十四公里外的一所寄宿小学上课。他不过是八九岁的年纪,却要和家人分开,去独自面对生活和学习,他承受了他这个年纪不应承受的残酷。虽然叔叔为李迎喜交了学校的伙食费,但是学校的食物并不能为李迎喜提供他这个时期所需要的营养。所以每天一大早李迎喜的母亲都会为李迎喜送去一天的干粮,再回到回沟村山上的农田里劳作。所幸的是,回沟村的山路早在九十年代建成,交通还算方便。
在和李迎喜叔叔聊天时,实践队员感受到李迎喜渴求了解山外世界的眼神。今天下午排练舞蹈时,在快乐的旋律中,也看到了他那童真,可爱的笑容。
他们是无意间的穿堂风,却偏偏引山洪。是这些山间人告诉了现实社会,在21世纪仍有贫困,仍有“养儿防老”的观念,仍有那农村落后的面貌。这里是深山,信号弱,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信号;科技落后,一些东西仅是听过却从未见过;有对未来憧憬的权利,却很难把梦实现。可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希望,带着光芒,照耀着那些无尽的黑暗——这就是改革,这就是精准扶贫最终目的,不仅仅是给他们钱财帮助,更多的是给他们知识,带给他们希望。扶贫更扶志,孩子们,相信自己,你们是未来,使命在召唤,今天你的汗水换来的将是美好的明天!
也许,正是他们的存在,才会有那么多的爱心行动,更因此有了实践小队的本次活动。接下来,实践小队将继续前行,升华自己,帮助更多的人!